在节目里,主角不是黄渤,也不是宋祖儿,而是让位给了平均年龄为七十多岁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们。它触及的情感超越了年龄的界限,直抵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涟漪,最柔软的所在:亲情和遗忘。
参与《忘不了餐厅》的话题探讨的,不乏年轻人的身影。有人说,在这个网络时代,话语权都掌握我们年轻人手里。等到我们有一天老去,也许也会遇到相同的境遇。那个时候,话语权又将会交还给更年轻的人。
大自然春夏秋冬,四季轮回。同样,老去,是人这一生必然会经历的过程。我们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关注,对于老年人的关心,实际上,就是在关心我们自己生存,关注我们自身的未来生活质量。
也有人会认为,阿尔茨海默症离我们很远;但实际上,中国目前至少有五千万的老人患有不同类型、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,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人数已有500万人之多。所以,当我们将目光越过节目,打量我们周遭的生活,还有许许多多的人,有着自己的温情故事,有着关于遗忘的故事。
这次,我们想要寻找的故事,是关于味道的。每个人的记忆里,都有一些特别的味道。这些味道,不是什么山珍海味,或许只是一道简简单单的家常饭菜。比如小时候家中老人在土灶中煮成的一碗汤面;巷子里角落里早餐铺子的豆浆油条。
再简单的食物,都承载着我们心中最重要的记忆。或是一段不愿忘记的时光,或是一份珍贵难舍的感情。当我们老去之后,在记忆衰退这种不可抗力面前,这些关于味觉的记忆,是否依然那么重要?
于是,我们开始寻找有关于味道的记忆的老人,想要去听一听他们的故事。
我们采用了访谈的形式,拍摄了这部《忘不了的味道腌笃鲜篇》微纪录片。
我们邀请到的一对老人,是两名单位的普通退休职员,现今居住在上海市。这对老人,奶奶叫做陆建英,爷爷叫做杨柳柳,今年,他们结婚已经50年了。
他们告诉我们,随着年纪的增长,觉得自己也慢慢出现了一些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,比如常常会忘了钥匙放在哪里,进房间拿东西,出来的时候却又忘记了拿。
奶奶还偷偷的说,觉得老爱人一定比她严重不少。
陆建英奶奶说,结婚以来,老爱人一直为这个家庭学会了许多,也付出了许多。不过今天她要讲的故事,是关于他做的那道腌笃鲜的。
据说这道菜,是爷爷杨柳柳年轻时候参加同学聚会时候偷学来的。做起来也是十分地讲究,用五花肉、竹笋、百叶、香乌笋,满满的煮上一锅,炖上一个小时。奶奶陆建英特别喜欢吃,这道菜,他一做就是五十多年。
年纪大了,时光总淡褪去生活上的记忆,一些或大或小的事儿。我们试图问爷爷,会不会有一天忘记了怎么做这道腌笃鲜菜。杨爷爷自然是不想忘记的,甚至想都没有想过。
他知道,这道菜,记载的不止是随着时光累积的做这道菜的熟练操作,而是两个人共同走过的五十多年的岁月,是一辈子。
就像奶奶陆建英说的那样:一个承诺,就是一辈子了。
而奶奶陆建英却乐观地说,即便是老爱人忘记了怎么做这道菜,她也不会忘记它的味道的。
老爱人做的腌笃鲜,陪伴她走过了整整五十年的岁月。吃这道菜时的快乐时光,早已经深深地烙刻在她的记忆里了。腌笃鲜,是她永远忘不了的味道。
可是,有一天真的做不出这道菜呢?
味觉不会忘记的,是那道腌笃鲜;内心不愿忘记的,是做腌笃鲜的那个人。
味觉是最简单、却最直接能够直接刺激到大脑记忆的方式。味觉背后的,恰是最深沉、埋藏在内心最深处,却又忍不住洋溢在脸上的爱。
陆建英说,如果有一天,她的年纪,实在是太大了,她最不愿意忘记的,就是她的老爱人。她说,没有老爱人每天在她出门前写下怎么走的小纸条,告诉她走哪条路、坐哪辆地铁,她便分不清东南西北。
她说,我是离不开他的,他就像是我的一半。
以味道为主线,用味道将爱与遗忘串连成了陆建英奶奶与爱人杨柳柳的故事。而农夫山泉拍这样一则微纪录片,是因为,我们一直以来对健康话题,对老年群体,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等特殊群体,保持着长期、密切的关注。
同时,我们拍这样一则微纪录片,也是因为我们想要发现与纪录更多的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。通过这些故事,去让更多的人关注老年与遗忘这一话题,更多的人去了解与关注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这一群体。每个人都会有关于自己的爱的记忆,可能关乎亲情、爱情或是友情。有一天我们终将老去,因为遗忘是一种不可抗力,但我们也不必感到害怕。就如陆建英与杨柳柳的爱情那样,就算有一天他们真的忘记了。他们的爱在过去的五十几年里,一直都是深刻存在,在现在,在未来是。
爱,可能遗忘,但不会消失。